日前,寧波N大學的財務人員將1000多萬元的稅款足額繳入寧波市鄞州區國稅局。這標志著全國首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案件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長達四年多的調查和談判過程中,寧波市和鄞州區兩級國稅機關的國際稅務管理部門人員,準確解釋與執行我國稅法,維護了國家的稅收權益,同時落實稅收協定待遇,維護了非居民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了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
日常巡查,發現線索
2012年,在日常巡查管理中,轄區內一家頗有知名度的中外合作大學的納稅情況引起了寧波市鄞州區國稅局國際稅務管理人員的注意。該大學是我國首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具有法人實體),由中方Z大學與英國著名的D大學于2004年共同投資設立。根據雙方的協議,外方提供一系列的教學服務,包括指派有經驗的教員和管理人員;采辦研究和教學材料、設備和圖書;確保教學質量和其他支持工作等。作為回報,外方有權向寧波N大學收取相關管理和服務費用。
寧波N大學自成立以來招生數量和對外支付金額都不斷增加,但多年來外方對收取的相關費用卻從未繳納分文的非居民企業所得稅。外方理由在于,這些支付對應的服務發生在境外,中國稅務機關沒有征稅權。于是,該大學的非居民所得稅問題就被列為鄞州區國稅局當年重點風險監控項目之一。
解釋政策,突破難點
針對外方提出的理由,稅務人員認真查閱相關文件,并著重研究了中英稅收協定的有關規定,發現外方提出的理由并不完全成立,在隨后長達四年的調查和談判中,雙方的爭議集中在三個問題上。
問題一:外方派遣人員是否構成常設機構
外方認為派遣的教員和管理人員都獲得了在寧波開展工作的中國政府許可,與寧波N大學簽訂了開展工作的雇傭合同,因此不構成常設機構。但事實調查表明,外方所派遣人員與英方存在雇傭合同,并由外方支付工資。根據中英稅收協定第五條的規定,這些在中國境內長期從事教學和管理工作的人員構成了常設機構。由此,來源于中國境內的且可歸屬于常設機構的利潤應當納稅。最終,英方同意中方稅務機關的觀點,認為構成常設機構,并按《非居民承包工程作業和提供勞務稅收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進行稅務登記。
問題二:外方所得的定性
外方堅持其所得均為勞務所得,且發生在中國境外,對中國稅務機關不負有納稅義務。對此,稅務人員對中外方之間的協議以及實際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審核,明確外方收取的“質量保證金”費用,主要是為確保寧波N大學各方面運作質量達到國際化水平而提供技術或者服務。調查人員發現,其中不少項目符合稅法中“特許權”的定義,相關所得應當界定為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英稅收協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507號)關于特許權使用費的定義與描述,稅務人員認為,諸如教學評估、學生學籍和成績記錄更新、課程發展和維護等均涉及外方“專有技術”的運用,包括外方對在這些特許權使用過程中提供的支持和指導等服務而收取服務費(如實際外部運營費用),需要通過派遣教師在華授課,審核教案等形式實現的,并非簡單的教案購買活動,涉及知識產權有關的服務,相關支付構成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面對充足的稅法依據和稅務人員的詳細解讀,外方承認質量保證金對應的是特許權使用費和勞務收費,但必須以93:7和37:63的比例分別劃分特許權使用費和勞務費及境內外勞務費。我方稅務人員根據各項目的內容判定所得性質,認真逐項審查其實際發生額,嚴格審核境內外勞務發生的證明。經過反復的磋商談判,稅校雙方最終確定按19:81和47:53的比例分別劃分特許權使用費、勞務費及境內外勞務費。
問題三:常設機構利潤歸屬與教師工資薪金
根據中英稅收協定第十二條第四款規定,如果特許權使用費受益所有人作為締約國一方居民,通過設在特許權使用費發生的另一締約國的常設機構進行營業或者勞務活動,據以支付該特許權使用費的權利或財產與該常設機構有實際聯系的,則應適用第七條,即營業利潤條款。而對于除特許權使用費之外的勞務活動收費,根據國家稅務總局上述規范性文件的規定,由于提供勞務人員已構成常設機構,則對服務部分的所得也應適用稅收協定營業利潤條款的規定。
然而,在寧波N大學支付給外方的名義為“派遣教師和管理人員工資”的費用的定性上,稅校雙方存在嚴重分歧。外方認為,所收取的這筆費用全部用于派遣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工資,其實質是一種代收代支行為,依據據實征收,其應納稅所得額應為零。而我方認為,《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管理辦法》(國稅發〔2010〕19號)規定非居民企業采取據實征收方式,應設置賬簿,歸集記賬憑證,準確核算應納稅所得額。但英方既無法提供相關賬簿和憑證,也無法進行準確核算,因此不適合據實征收方式,應采取核定征收方式。
稅務人員充分考慮了寧波N大學非營利性法人的性質,也考慮了英方用于發放派遣人員工資所收取費用的實際情況,根據國稅發〔2010〕19號文件的規定,從低核定利潤率為15%。
以理服人,順利結案
在為期4年的調查過程中,寧波市國稅機關兩級國際稅務管理部門人員以他們精湛的業務水平,敬業的工作態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向外方詳細解釋我國稅法和稅收協定的有關規定,最終使外方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案件處理結果,非居民企業所得稅1088.51萬元順利入庫。同時,稅務人員充分考慮寧波N大學的特殊情況,落實稅收協定待遇,并從低適用核定利潤率。在維護國家稅收權益的同時,促進了國際教育交流和全市的對外開放水平。
點評:
依托信息化手段篩查管理風險點
點評人:毛杰寧波市國稅局國際稅收管理處副處長
寧波N大學非居民稅案是全國第一例中外合作辦學(法人機構)的非居民稅案,該案的成功辦結,是寧波國稅國際稅務管理部門多年來改進管理手段,強化風險監控,優化人才和信息化保障,全面提升跨境稅源管理與服務水平工作的一個縮影。具體而言,該案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啟示:
其一,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強日常管理。非居民稅收管理是跨境稅源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數量大,類型多,內容復雜。寧波市國稅局早在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施行之初就開發運行了“非居民稅收管理系統”,在提高征收效率、便利納稅人的同時,該系統包含的合同備案、對外支付等全面數據信息以及具有的統計分析功能,為日常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案最早就是轄區主管稅務機關在日常管理中,運用系統分析篩查風險點時被發現的。
其二,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加強風險監控。非居民稅源具有隱蔽性強,流動性大,流失后不易追回等特點,因此,近年來,寧波國稅國際管理部門按照行業、支付類型、規模等因素建立健全分級分類管理體制。加強對高風險非居民稅源的監控,利用內外部數據,運用風險指標模型,積極開展特許權使用費、利息、股息等一系列專項調查。這些管理和專項調查的經驗在本案調查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其三,落實各項稅收政策,寓納稅服務于調查管理之中。非居民稅收涉及多個稅種,政策業務性強,并與稅收協定等其他國際稅收機制聯系緊密。在本案中,寧波國稅調查人員深入理解相關稅法與政策的內涵,嚴格執法,無可爭辯地確立了我國的征稅權,科學合理地確定計稅依據。同時,積極落實協定待遇,切實降低非居民納稅人的稅負,促進了國際經濟文化合作交流。
其四,注重國際稅收人才隊伍建設。事在人為,非居民稅收管理乃至國際稅收管理難度大,要求高。為此,稅務機關要注重人才培養,著力打造一支業務精湛、能打硬仗的國際稅收人才隊伍。本案的成功完結,也得益于寧波市國稅局和鄞州區國稅局兩級機構國際稅收人員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