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深圳首例稅務稽查中途介入司法涉稅案件 |
發布時間:2016/9/26 來源: 閱讀次數:2201 |
|
一高新企業的兩名高管因涉嫌職務侵占罪被公安機關拘捕,被詢問時辯稱沒有實施職務侵占行為,卻供述曾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后又翻供。深圳市國稅局稽查部門中途介入,巧妙取證,協助司法機關對涉案人員依法作出判罰。
前不久,隨著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依據稅務稽查定性作出宣判——以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判處深圳市某汽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公司)原法人代表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并處罰金6萬元;判處S公司原總經理有期徒刑三年零六個月,并處罰金6萬元。一起稅務稽查中途介入司法查辦的虛開發票案,在歷經近兩年的周折后,終于塵埃落定。深圳市國稅局第一稽查局也完成了《重大稅務案件審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令第34號)施行后,全市首例稅務稽查中途介入司法涉稅案件的查處。
公安來函需要稅務機關協助調查S公司
2014年4月30日,深圳市公安局羅湖分局經偵大隊向原深圳市羅湖區國稅局稽查局發函,要求協助調查S公司涉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一案。
稽查人員經了解得知,S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原總經理因涉嫌職務侵占罪于2013年8月26日被公安機關抓獲。在公安偵查階段,這兩個人辯稱沒有實施職務侵占行為,卻主動供述了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犯罪事實。案件由此出現重大轉折,轉由羅湖分局經偵大隊對S公司的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行為展開偵查。
然而,就在經偵部門基本查明S公司確實存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違法犯罪行為之際,兩名涉案人員突然翻供。開票方和受票方串通一致的證詞,讓羅湖分局經偵大隊取得的關于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證據鏈突然中斷,導致案件無法提交法院審理,陷入膠著狀態。
于是,羅湖分局經偵大隊發函要求原羅湖區國稅局稽查局協助核實S公司是否存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違法行為。
初查顯示公司貌似正常經營正常納稅
稽查局很快立案。
通過調閱征管信息,稽查人員了解到,S公司2010年7月12日成立,2011年4月被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經營范圍包括車載電腦、車聯網終端產品、汽車電子產品、電腦周邊產品、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及技術開發、銷售;車聯網系統集成;投資興辦實業;貨物技術進出口等。因屬高新軟件企業,該公司享受增值稅超3%即征即退的優惠政策。
其增值稅申報情況:2010年12月申報銷售收入0元。2011年申報銷售收入6770991.95元,應納稅額89328.07元。2012年申報銷售收入6775385.25元,應納稅額323062.87元。2013年前7個月申報銷售收入2126040.15元,應納稅額138148.57元。
分析相關信息,稽查人員覺得此案沒有虛開發票企業通常純屬“皮包公司”的特點,貌似正常經營,正常申報納稅。
稽查介入可否采用公安所獲證據起爭議
隨著調查的深入,稽查人員發現此案不像以往協助司法辦理涉稅案件那么簡單。
有經驗的稅務稽查人員都知道,協助司法機關查處涉稅違法案件,一般是與司法機關同步進行,雙方取得的證據可以互相采用。但此案不同,屬于稅務稽查部門中途介入司法機關已完成調查階段的涉稅案件。在這種情況下,之前羅湖分局經偵大隊已經取得的證據,稅務稽查可否直接采用,尚無先例。
對此,案件審理部門、上級稽查部門、羅湖分局經偵大隊、檢察機關各有見解。有的認為,經偵與稅務稽查分屬不同部門,各自采集的證據不可互相采用。有的則認為,經偵與稅務稽查雖然分屬不同部門,但都是執法部門,在取證程序合法、證據有效的前提下,各自采集的證據可以互相采用。
到底如何開展檢查?如何取證?原羅湖區國稅局稽查局檢查人員求索無果,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另辟蹊徑案件檢查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5年5月,深圳國稅機構改革,原羅湖區國稅局稽查局改組為深圳市國稅局第一稽查局(以下簡稱第一稽查局),前者所有案件由第一稽查局承接辦理。
根據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的《重大稅務案件審理辦法》,省以下各級稅務局設立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稅務局局長擔任,成員單位包括政策法規、稅政業務等,審理范圍包括應司法、監察機關要求出具認定意見的案件。考慮此案涉及司法領域,第一稽查局高度重視,由一把手掛帥,抽調稽查業務骨干組建專案小組,多次研究檢查方案。經局長辦公會審議后,該局決定轉變檢查思路,探索新的取證模式。
“我們知道,虛開發票案件定性關鍵在‘雙流’:一是資金流,購貨方是否全額支付貨款給銷貨方,或銷貨方收取貨款后有無向購貨方回流資金;二是貨物流,購銷雙方是否存在真實的貨物交易。”該案檢查人員黃真告訴記者。
羅湖分局經偵大隊已取得的證據證明:S公司的確于2012年7月至12月期間向D公司等5家企業開具了51份增值稅專用發票,合計金額3813521.39元,稅額648298.61元。S公司在扣除約定收取的7%開票手續費后,通過公司原法定代表人的私人賬戶,將票面金額的93%返回給受票方相關人員的私人賬戶。但由于S公司涉案人員翻供,是否存在虛假貨物流這一關鍵因素失去有效證據,經偵大隊正是因此找稅務機關協助。
對于此案,稽查人員是否需要全部重新取證?第一稽查局考慮到兩點不支持因素:一是S公司涉案人員已被司法機關羈押,稽查人員無法按常規對其詢問,加上因前期公安機關已展開調查,涉案人員對其違法行為已做好司法應對準備,且已出現翻供的行為。這種情況下,稅務稽查部門從人證上取得有效證據的可能性極小,唯有從物證入手才可能有所突破。二是經偵大隊先前調查取得的資金流證據程序正當、合法,稅務稽查部門不必浪費資源重新采集。
經多方咨詢權威律師,并與市局政策法規處反復研究、征得羅湖區人民法院行政庭同意后,第一稽查局決定采取證據轉換模式從經偵大隊獲取有效證據,制作所需證據清單,由經偵大隊簽章確認,轉換為稅務稽查虛開發票資金流的定性證據。至此,S公司虛開發票的資金流證據已完備。
針對證據鏈中所缺的虛假貨物流部分,專案小組通過發函受票企業主管稅務機關和前往受票企業實地查閱賬冊得知,各受票企業的入庫單及庫存商品明細賬中均沒有發票所列貨物,表明有關購銷雙方不存在真實的貨物交易。結合從經偵大隊轉換所得的證據,專案小組確認:S公司開具的51份增值稅專用發票為虛開發票。
在深入檢查過程中,專案小組發現,S公司還存在另外兩項稅務違法行為,即接受虛開增值稅普通發票28份,利用虛開發票騙取即征即退增值稅稅收優惠。
確定證據如數追回涉案人員的違法所得
面對稽查人員掌握的資金流和貨物流證據,S公司涉案人員無法抵賴,只得承認虛開發票的違法事實。
據涉案人員供述,S公司作為高新軟件企業,可以享受增值稅超過3%便可即征即退的稅收優惠政策,做高銷售額還能享受更多的地方財政扶持。在利益驅動下,S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走上犯罪道路。
今年1月14日,第一稽查局出具《稅務處理決定書》和《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沒收S公司非法所得312327.4元,追繳少繳稅款214343.6元,并處少繳稅款0.5倍的罰款107171.8元。目前,第一稽查局已將上述款項及稅款滯納金執行入庫。
前不久,司法機關依據第一稽查局移送的查處決定,依法追究了S公司涉案人員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稅務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據悉,該案是《重大稅務案件審理辦法》施行后深圳國稅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委員會審理的首例稅務稽查中途介入司法涉稅案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