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2018年第一季度政策解讀輔導
主題:國家稅務總局2018年第一季度政策解讀輔導現場實錄
時間:2018年2月27日上午8:50
主持人: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羅天舒
嘉賓: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孫群
國家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副司長黃素華
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副司長劉寶柱
羅天舒:解讀視頻會每季度至少舉辦一次,由稅務總局相關業務司局負責同志結合當季新出臺的稅收政策,針對基層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集中進行政策解讀,并根據當期稅收工作中心任務確定解讀主題,著力解決好基層稅務機關和納稅人政策執行口徑問題,進一步增強稅收政策的確定性。
今天,我們舉辦2018年第一季度稅收政策解讀視頻會,主要內容有環境保護稅征管、鼓勵外商投資及企業“走出去”方面的政策新變化和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最新政策規定。這也是納稅人在執行和享受稅收政策過程中十分關注的問題。
這次解讀視頻會邀請了江蘇、湖南、陜西省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的基層稅務干部來到現場,并在講解之后為基層稅務干部專門預留了提問時間,希望能借此搭建起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執行者之間直接溝通的橋梁。這次視頻會,是一次系統性、針對性和實用性較強的解讀,希望同志們認真學習、準確把握。
下面我們進入本次解讀視頻會的講解環節,第一項講解主題是“環境保護稅征管”。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為落實決定精神,構建綠色稅制體系,強化稅收調控作用,提高全社會環保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環境保護稅立法進程加快,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于2016年12月25日通過,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國務院相應制定了實施條例并于2017年12月25日公布,與環境保護稅法同步實施。環境保護稅立法有利于解決排污費制度存在的執法剛性不足等問題,有利于提高納稅人環保意識和強化企業治污減排責任。下面,有請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孫群講解環境保護稅征管有關問題。
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孫群:謝!大家好!
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交流環境保護稅征管的有關內容。今天的解讀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排污費制度和國際經驗介紹
(一)排污收費制度實踐
我國于1979年開始排污收費試點。排污收費制度實施近40年來,對防治污染、保護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執行中也存在如執法剛性不足等問題,影響了該制度功能的正常發揮,排污費改稅的呼聲越來越高。
(二)國際經驗介紹
1.環境稅的理論
(1)涵義
廣義的環境稅是“對排放污染物的納稅人征收的稅收,以及對環境保護或防止污染的納稅人實施的稅收減免,是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有關稅收的總稱。”國外有的根據具體征稅對象來命名,比如二氧化硫稅、廢水稅、垃圾稅、噪聲稅,等等。
(2)環境稅的理論起源和實踐
環境稅與工業化密切相關,理論基礎主要有兩個:
一是外部性理論。環境稅的思想最早是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現代經濟學家、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庇古在他的外部性理論中提出。核心思想是,市場機制不能調控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作用,需要政府干預,從而把污染者的外部性成本內在化,達到控制污染量,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
二是污染者負擔原則。1972年經合組織(OECD)提出污染者必須承擔削減污染設施的費用。
2.OECD國家在環境稅征收上的主要經驗
目前OECD國家的環境稅較為成熟和完善,是最早依據“污染者付費”原則進行補償成本形式的實踐。
OECD國家中大多數以直接向環境排放的污染物作為環境稅的征稅對象。環境稅稅率設置與污染物的排放濃度相掛鉤。同時設定若干稅收優惠政策。一是對公共部門和農業等行業實施減免稅;二是對于與普通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污水、市政污水予以優惠;三是對減少污染物排放一般都給予稅收優惠;四是鼓勵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稅收優惠。
二、我國環境保護稅立法
(一)環境保護稅立法遵循的基本原則
1.重在調控。征收環境保護稅,首要目的不是取得財政收入,而是使污染者和破壞生態者承擔必要的污染治理與環境損害修復成本,引導企業生產經營行為,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2.正稅清費。按照中央正稅清費精神,對排污費等針對環境保護的相關收費逐步進行清理、整合和規范,推進環境稅費改革,規范政府與納稅人的收入分配關系。
3.循序漸進。按照統籌規劃、全面設計、穩步推進的思路,先選擇防治任務繁重,技術標準成熟的稅目開征。
4.合理負擔。兼顧發揮調節功能和納稅人實際承受能力,綜合考慮現行排污收費標準、污染治理成本和環境損害修復成本之間的關系,合理確定環境保護稅的稅負水平。
5.有利征管。科學設計環境保護稅的征管方式,力求高效便民,加強環保部門和財稅部門配合,堵塞征管漏洞,降低稅收征納成本。
(二)環境保護稅與排污費制度比較
1.征收范圍不同。環境保護稅將固體廢物作為四大類污染物之一進行征收,噪聲的征稅范圍限于工業噪聲,揮發性有機物沒有被整體納入。
2.征收程序不同。與環保部門核定開單后收費不同,環境保護稅明確了企業的申報主體責任。
3.取消加倍征收。環境保護稅法沒有吸收原排污費的加倍征收規定。
4.增加復核程序。環境保護稅法增加了稅務機關提請環保部門復核的程序。
三、環境保護稅基本政策
(一)納稅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
(二)征稅對象
應稅污染物,包括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四類。
(三)計稅依據和計算方法
1.確定計稅依據的一般原則
(1)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按照排放量折合的污染當量數確定。
污染當量是指根據污染物或者污染排放活動對環境的有害程度以及處理的技術經濟性,衡量不同污染物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性指標或者計量單位。同一介質相同污染當量的不同污染物,其污染程度基本相當。
(2)固體廢物。按照固體廢物排放量(噸)確定。
(3)噪聲。按照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分貝數確定。
2.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具體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第九條規定,每一排放口或者沒有排放口的應稅大氣污染物,按照污染當量數從大到小排序,對前三項污染物征收環境保護稅。
每一排放口的應稅水污染物,區分第一類水污染物和其他類水污染物,按照污染當量數從大到小排序。對第一類水污染物按照前五項征收環境保護稅,對其他類水污染物按照前三項征收環境保護稅。
應稅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的應納稅額為污染當量數乘以具體適用稅額。
3.固體廢物排放量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第五條:應稅固體廢物的計稅依據,按照固體廢物的排放量確定。固體廢物的排放量為當期應稅固體廢物的產生量減去當期應稅固體廢物的貯存量、處置量、綜合利用量的余額。
4.工業噪聲
工業噪聲按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分貝數確定每月稅額,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分貝數是指實際產生的工業噪聲與國家規定的工業噪聲排放標準限值之間的差值。
5.應稅排放量的計算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第十條規定,計算應稅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和噪聲的分貝數的方法和順序:
(1)自動監測。納稅人安裝使用符合國家規定和監測規范的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的,按照污染物自動監測數據計算。
(2)監測機構監測。納稅人未安裝使用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的,按照監測機構出具的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的監測數據計算。
(3)排污系數和物料衡算方法計算。因排放污染物種類多等原因不具備監測條件的,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規定的排污系數、物料衡算方法計算。
(4)核定計算。不能按照稅法第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的方法計算的,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規定的抽樣測算的方法核定計算。
(四)稅率和應納稅額的計算
1.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一號)》附件1)
2.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的稅額確定
應稅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具體適用稅額的確定和調整,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考慮本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污染物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要求,在《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規定的稅額幅度內提出,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3.計算案例
以應稅水污染物計算為例:甲化工廠是環境保護稅納稅人,該廠僅有1個污水排放口且直接向黃河排放污水,已安裝使用符合國家規定和監測規范的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檢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份,該排放口共排放污水5萬噸(折合5萬立方米),應稅污染物為六價鉻,濃度為:六價鉻0.5mg/L。請計算該化工廠1月份應當繳納的環境保護稅(該廠所在省的水污染物稅率為3元/污染當量,六價鉻的污染當量值為0.02)。
計算過程:
(1)計算污染當量數
六價鉻污染當量數=1月份排放總量×濃度值÷當量值=50000000×0.5÷1000000÷0.02=1250
(2)應納環境保護稅=1250×3=3750(元)
(五)稅收減免
1.免征情形(5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第十二條規定:
(1)農業生產(不包括規模化養殖)排放應稅污染物的;
(2)機動車、鐵路機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動污染源排放應稅污染物的;
(3)依法設立的城鄉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所排放相應應稅污染物,不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
(4)納稅人綜合利用的固體廢物,符合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
(5)國務院批準免稅的其他情形。
2.減征情形(2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第十三條規定:
(1)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百分之三十的,減按百分之七十五征收環境保護稅;
(2)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百分之五十的,減按百分之五十征收環境保護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