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副秘書長
建議下屆人大加強對稅收立法
“從稅收法定的原則以及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驗來看,我們認為,稅收立法由授權逐步轉為由人大立法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李連寧建議,下一屆人大及其常委會切實加強對稅收領域的立法。
他還建議,今后新出臺的稅種,一律通過人大立法。對過去已經授權國務院制定的稅收條例,需要修改完善的,不要在條例層面再去修改了,而是提請全國人大制定法律。
“需要在一定地區先行先試的稅收制度,也應該由人大做出決定,像全國人大常委會曾授權國務院,在廣東調整部分法律規定的審批,這就是很好的例子。”李連寧說,要確保稅收這樣一個關乎公民法人切身利益的事情,有完整的法律保障。
談及熱議的遺產稅時,李連寧認為,“開征與否,怎么開征,何時開征,利弊如何,經濟效益成本分析怎么樣,都要經過科學論證。”
對 話
全國人大代表趙冬苓:
不是反對收稅,是想強調程序正義
今年兩會上,一則關于“全國人大收回稅收立法授權”的建議引發了輿論的廣泛討論,有媒體評價,這個建議是今年兩會上“最有含金量的建議之一”。提出這個建議的代表,名叫趙冬苓,是一名新代表。在她的微博上,認證信息是“專業編劇,作品包括《沂蒙》、《南下》、《孔繁森》等”。
昨晚,她發微博說:“我相信只是巧合。”她還表示:“我只是不知深淺,在一個正確的時間,懵懵懂懂說對了一句話。”
18種稅只有3種經過立法
新京報:你不是稅收方面的專家,為什么會想到提這個提案?
趙冬苓:我是一個一直對社會問題很感興趣的作家,過去對稅收問題的確一竅不通。
我在微博上和很多律師常年保持聯系,我問他們一些有關稅收的問題,我們國家的稅收到底是個什么狀況?我們找資料,才知道我們的18種稅只有3種稅經過立法,其他的都是暫行條例,一暫行就幾十年,這種情況不大正常。
新京報:你都得到了哪些專家的幫助?
趙冬苓:最先幫我的是一個廣東的專家,是通過微博上互相關注的一些律師找到的,起草的時候,我們反復了討論幾次。
然后他又幫我找到北京大學的劉劍文教授(北大法學院教授,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他幫我修改了議案。
聯署30個人一開始沒把握
新京報:有些新代表說,第一次來先聽聽大家討論什么,第二次再提建議,你怎么看這種現象?
趙冬苓:其實我也有這種心態,來以前我也不知道人大具體是怎么運行的。
但是我有一個很堅定的想法,我既然當了,就要認真地當,認真地審查各項議程,需要贊成的就贊成,需要反對的就反對。
新京報:從最初一個提議,到激起比較大的社會反響,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趙冬苓:其實我是一個很安靜的人,過去很少出現在媒體的視野里面。在小組里面發完言之后,也沒引起討論,只是記者們反映比較強烈。
沒想到報道一下子傳開了,而且反響幾乎都是一邊倒的,覺得這是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一開始我對能不能聯署到30個人是很沒有把握的,但其實去找代表簽的時候,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我們小組很多代表都是做企業的,他們都覺得這個問題應該解決,所以在小組里大概就簽了十幾個。
有了這十幾個以后,我就非常有信心了。現在甚至還有跨團的代表來聯署,例如有湖南的代表,上海的代表。
新京報:你是怎么找到這些代表的?
趙冬苓:也是通過媒體。比如東方衛視采訪了我,后來告訴我上海團有一個叫樊蕓的代表特別想簽。我跟她是在人民大會堂見面,她在那兒簽的。
不是反對收稅,是強調程序正義
新京報:現在一些反對的聲音,你注意到了嗎?
趙冬苓:比較少。有些反對的聲音是一些誤解。
新京報:有專家認為,稅收立法收回人大之后可能會影響行政效率,你怎么看?
趙冬苓:我不認為政府依法行政會帶來負面影響。既然是依法治國,那么權力總是要有約束,受法律的約束。比方說現在有15種稅現在是暫行條例,那你把它立法,變成法律就好了。我不是反對收稅,我就是強調程序正義。
聲 音
來開會前,我特意找了很多民營企業從業者,了解他們的訴求。大家都覺得,現在做企業很不容易,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生存環境太艱難。所以,大家希望國家能“放水養魚”,休養生息,比如減免一部分稅收。而且,由負責花錢的機構決定收多少稅,這不合理。征稅權力應該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也就是人大行使,所以希望人大能收回稅收立法授權。——全國人大代表、開山集團董事長曹克堅
●對過去已經授權國務院制定的稅收條例,需要修改完善的,不要在條例層面再去修改了,而是提請全國人大制定法律。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連寧
●我有一個很堅定的想法,我既然當了(人大代表),就要認真地當,認真地審查各項議程,需要贊成的就贊成,需要反對的就反對。
——全國人大代表趙冬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