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建筑業具有與制造業、服務業完全不同的特性,業務和管理更加復雜,“營改增”將給建筑業本身和稅務機關的管理帶來新的挑戰。
名義稅負上升,可抵扣部分少。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的通知》(財稅〔2011〕110號)中的相關內容,建筑業將采取11%的稅率,將比營業稅下3%的稅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同時建筑業的主要成本是勞務工人的工資支出,這部分是無法進行增值稅抵扣的,這些都是導致稅負上升的重要因素。
納稅地點由勞務發生地改為機構所在地,導致稅源不均衡。建筑業對各個工程項目的管理主要采取內部承包的形式,即總公司將工程項目以承包的形式分包給項目經理,但項目經理仍是公司員工,總公司仍是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主體。在這種形式下,總公司仍是名義上的納稅人,分散在各地的項目部不是獨立經營的主體,也不屬于分支機構。營業稅采取的是勞務發生地原則,納稅人可以向應稅勞務發生地的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而“營改增”后采取的是機構所在地原則,根據“營改增”試點實施辦法,固定業戶應向其機構所在地或居住地稅務機關申報納稅,因此應由總公司向其機構所在地申報繳納包括所有項目公司在內的建筑業收入。由于“營改增”后的稅收收入仍屬于地方收入,因此由勞務發生地改為機構所在地,將會影響稅收收入的劃分,導致地方稅源的不均衡。
“包工包料”由混合銷售轉為混業經營,帶來稅負上升。建筑業多采取包工包料的形式,即建筑公司在提供建筑勞務的同時,一并提供建筑所需的建筑材料。營業稅暫行條例規定,除了提供建筑勞務同時銷售自產貨物外,建筑公司的混合銷售行為應全部繳納營業稅。而“營改增”后,建筑公司如果兼有不同稅率的銷售貨物或者應稅服務的,應當分別核算適用不同稅率或者征收率的銷售額,未分別核算銷售額的從高適用稅率。在原來混合銷售下,建筑業銷售貨物和提供建筑勞務可以一起按營業稅稅率繳稅,而混業經營下,銷售貨物應按17%征收,提供建筑勞務按11%征收,未分別核算的一并按17%征收,稅負要比全部按建筑勞務征收的情況有所上升。
“甲供材料”部分的進項稅額無法抵扣。甲供材料即建設方或工程發包方(甲方)提供工程用各類材料物資、動力給工程承接方(乙方),乙方不墊付采購資金,材料發票交由甲方。由于材料的發票是開具給甲方而不是建筑公司的,因此“營改增”后建筑公司無法抵扣這部分材料的進項稅額。營業稅下納稅人提供建筑業營業額,應當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設備及其他物資和動力價款在內,不包括建設方提供的設備的價款。即使“營改增”后延續這一規定,那么建筑公司應在營業額中計入包括甲供材料在內的所有材料動力等價款,可以將甲方提供的設備價款排除在外,但是抵扣不了設備以外材料部分的進項稅額。
就地取材、個體供料的方式影響抵扣憑證的取得。建筑業流動性大、施工地域廣,建筑施工中的土方、水泥、砂石等多為就地采購,而這些環節的供應商大部分是個體納稅人,建筑公司難以及時取得抵扣憑證,因此也無法抵扣相應進項稅額。
增值稅管理要實現以票控稅與項目化管理的銜接。營業稅下實行建筑業項目管理制度,按項目登記建筑業工程,掌握建筑工程項目進度,監控建筑業項目申報納稅情況和發票開具情況。而增值稅管理以納稅人為主體,如果根據機構所在地納稅的原則,需要由機構所在地國稅機關建立覆蓋納稅人全部項目的監控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目前增值稅“以票控稅”的管理能力范圍,稅務機關難以全部掌握異地工程信息,從而帶來新的發票虛開和稅源流失風險。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國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