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做一個合約生產的企業,從母公司買材料,然后進行加工生產,最后制成產品賣回母公司,可能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成本加成的方式,也就是這家公司是合約生產商,用所有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機器設備成本、包括財務人員成本作為基礎,加成合理的利潤水平我覺得合理收入,因為對方是母公司,有些稅務機關覺得像這樣生產,從我們這里買材料,加工完賣給我們,不應該放在成本里邊,其實現實過程中就是我們跟總公司談的過程,最后結果并不是我們希望的解決,有可能最后出現遵循于對方的稅務機關想法,因為這個對對方影響更大,及時了解我們交易潛在的風險,以及交易金額非常大的話,可能需要考慮約定安排和提前咨詢之類想法。
二、稅收籌劃過程中控制轉讓定價風險
我覺得籌劃過程中控制轉讓定價風險注意幾點,包括稅務機關及時介入,包括準備相關的分析,協議文檔提前準備好,執行過程中需要及時監控和調整,這個監控調整剛才舉了例子,如果簡單功能企業,如果想年度利潤水平在一個水平,可能隨時調整進口價格。除此之外一直保持一致性,如果企業從事兩項業務,財務部門能不能把兩項業務分開,可能涉及關聯交易的業務反映應有的水平,最后業務不可避免出現過高過低的情況,及時準備文檔,最實踐性比較強如果需要報告的時候,在報告有所涉及,選擇不同的方式披露,除此之外必須準備轉讓定價文檔,交易顯示異常結果,是不是公司內部探討備忘錄、決議上分析,可能這些記錄萬一被稅務局質疑有一些幫助。
三、那些情況可能受到稅務機關重點關注?
這一頁今天已經看到,稅務機關關于稅務交易金額大、長期虧損、或者重點行業比較關注。
四、案例分享
下面著重分享這個關聯服務的案子,今天上午也聽到稅務局官員包括下午分享嘉賓,都說關聯服務越來越受到關注,而且稅務局判斷趨勢是從嚴的,其實關聯服務是非常常見的交易,在這個案例甲公司就是某集團在中國的子公司,接受海外母公司提供的IT和其他集團內部管理服務,并且按照成本加成的方法支付服務費。不知道大家日常工作中確實存在類似這樣的交易,你需要支持這樣的交易合規性和合理性。服務性質的交易最常見的辦法就是成本加成法,我用員工成本花了多少工時,用多少成本,加上利潤水平,最后得出收的服務費,隨著直接的方法,某公司提供IT服務,確實拿到IT軟件是他研發的,告訴我成本加成方法是全球統一的,假如5%,又是中國實踐中經常常見的,最后有轉讓定價文檔,如果準備這些是不是充分證明我們交易合規呢?這個還不夠,因為我們很容易從順序角度想這個問題,A提供服務,A用成本加上應該獲得利潤水平,我們付服務費,這件事情就結束了,稅務機關最關注一點,你要向我證明,你這家公司怎樣從服務里獲益了?
客戶可以舉證確實有IT系統可以在電腦上演示給你看,客戶說確實需要這個東西,沒有總部提供服務,也會找第三方提供服務,因為這個東西確實我需要的,我確實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所以母公司給我做,這些東西看起來應該我們拿出很好的證明,可能在談判過程中還是不夠,因為稅務局質疑,付出這么多錢,怎么證明收益跟它匹配?這些東西很難量化,我們很難證明拿到這些對象確實跟付出匹配,我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只是提出這一點,大家關聯服務的時候,更多從獲益程度想一想,我們有什么證據證明獲益了,而且付出并不比收獲多,如果大家舉出詹大偉介紹的福特車的例子,運行完了效率提高,最后也節省成本當然最好的。
稅務局可能質疑如何證明轉讓定價執行跟政策一致的?這個東西在籌劃過程中很大的問題,像這種集團服務的話,母公司很少就一個交易做審計報告,有的做了接不接受是另外問題,如果沒有審計報告,如何證明劃分過來成本就是為中國子公司服務的。有些公司管理服務為所有子公司提供,往往母公司用所謂的分攤比例分攤,可能各個公司收入、或者人數,怎么證明分攤方式是合理?我們確實遵從分攤方式,很多國家因為會計記帳不同,導致收入有一些調整,經過調整以后怎么證明部分應得的部分,不能證明交的應交的部分,至少證明沒有多交。
稅務局還會質疑你的一部分東西牙根不是集團服務,而是成本,在我們準備服務交易中大家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大多數企業能夠提供什么,而且會有幫助,集團就這個服務有核心的轉讓定價文檔,并且文檔中對于如何核算我的成本有明確的規定,這個比較有幫助,還有一點我們合同總部向我們怎么樣收費,在合同清晰的說明也會有幫助,除此之外很多總部不會給中國一個地區提供整個全球的分配方式,現實拿到數據很難,可不可以樣本證明中國比印度、巴西付的少類似這樣情況,IT為例上線以后成本匡算一下,所有這些不是100%安全的方式,只是想給大家提供思路,當我們覺得做合規做的很好,可能稅務機關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用什么證明?就可能把我們堵回去,這個過程中可能多考慮一些問題。
第二個案例我不想很詳細分享,上午有提到奢侈品或者汽車之類,在中國可能會存在市場溢價的問題,市場溢價同樣奢侈品東西,在國外大家買的很便宜,但是國內賣的很貴,拋去稅,還有中國人愿意花錢買奢侈品,我們舉一個分銷企業例子,分銷企業一年營業水平我多少差不多,奢侈品公司額外注意,現在市場溢價很熱門,企業沒有明確的方法把溢價多少衡量出來?我們選擇合理企業利潤水平的時候,就要思考是不是選擇中國公司?至少避免區別不同區域對溢價影響,沒有足夠的中國公司選亞太公司有什么地方調整,這個方面也是在我們做合規性的時候,其實合規的核心靠我們轉讓定價是不是符合比例交易原則,這個部分也是需要考慮的。
最后一個案例剛才反復提到,當我們企業有若干條業務線的時候,最初給自己披防護依,是不是考慮財務分攤,看似虧損實際不是交易的很好的防護。這個比較簡單。今天跟大家分享就這些,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歡迎隨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