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新鞋走舊路
電子發票落地如鯁在喉
對于很多行業來說,普通紙質發票的整體成本很高,除了紙張本身,還有財務人員領取發票、處理發票的成本。有數據顯示,一張紙質發票的平均成本高達1.6元。紙質發票變成電子發票后,將大大減少企業的發票成本。北京稅務部門的統計稱,北京自2013年6月底開出首張電子發票,僅此后半年時間內,京東、小米等七家試點企業就開出了4100多萬份電子發票,節約發票用紙近30噸,同時為企業省下了1200多萬元的發票綜合成本。另外,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起開始推行增值稅電子發票系統以來,僅第一季度就開出6000萬份,大大提升了征稅工作效率。
不過,電子發票“穿新鞋走舊路”的尷尬同樣值得警惕。記者了解到,一些消費者對電子發票了解甚少,加上電子發票應用環境還不成熟,遭遇不少吐槽,甚至因此帶來商家與消費者間的摩擦。
首先,由于大部分財務報銷目前仍然需要紙質發票。這使得消費者在獲得電子發票后,仍須上網打印成紙質發票,才能完成報銷。這樣一來,不僅沒有實現電子發票“無紙化”的目標,反而給消費者平添了不方便。
目前,肯德基、必勝客等餐飲企業和中國聯通等電信企業已經陸續啟用電子發票,不再向消費者提供紙質發票。消費者如果需要報銷,就需要記住自己什么時間在哪里消費過,然后再一家一家地上網打印發票。
且不說這一程序較為繁瑣,如果因消費記錄較多而漏掉一些發票,消費者就只能自己承擔損失;身邊沒有電腦和打印機的消費者就只能選擇去打印店,并為此支付每張一到兩元的打印成本;一些不會上網和操作打印機的老年消費者,就更是無法自行完成打印發票的程序。
而對于財務人員來說,電子發票的真偽難以識別,財務監管難度大,這讓他們犯了難。雖然紙質發票和電子發票都有相應的防偽措施,但原有的紙質發票是唯一的,而電子發票則可以無限復制和重復打印。有財務人員專門實驗,同一張電子發票打印和復印后幾乎無差別,財務人員很難辨別真偽,重復報銷的風險激增。
重慶一家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告訴記者,為了保證電子發票紙質打印件沒有被篡改或重復報銷,需要人工去稅務局網站逐張驗證,還要在已入賬的會計資料中進行比對查驗。“這部分的工作量太大,成了我們最頭疼的一個環節。”
注冊稅務師李寧認為,電子發票的推廣好比是“穿新鞋”,可由于目前在財務制度上仍離不開打印出紙質發票這條“舊路”,就使得電子發票的落地面臨尷尬。在整個財稅無紙化鏈條還沒有完全打通的情況下,單純在發票環節實現電子化目前肯定達不到節約成本的效果,不過是把商家節省的發票紙張等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這不僅比原來的紙質發票更麻煩,而且嚴格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消費端報銷端亟待打通
專家呼吁建統一管理系統
重復報銷、入賬環節不可控、打印成本轉移給消費者等現象讓電子發票落地的過程如鯁在喉。只有解決這一系列的“硬刺”,是監管機構亟待解決的核心關鍵。
李寧認為,推行電子發票之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有前瞻性,預估電子發票使用中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在財務管理末端仍以紙質發票為憑證的情況下,電子發票最終要打印成紙質發票。因此,商家不能以推行電子發票為由拒絕提供紙質發票,剝奪消費者的選擇權。在電子發票的推行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在人員流動集中的公共服務場所,比如銀行、電力繳費以及辦稅大廳等場所設置免費打印電子發票的機器設備。針對老年顧客不會使用電子設備的情況,可以考慮配備專門人員進行引導和協助等,這樣一方面順利推行了電子發票,另一方面也通過政府免費公共服務供給進行了經濟成本補償。
而更為徹底的解決辦法,是打通消費端與財務報銷端,實現財務數據系統的電子化運行。這樣,整個財務流程就實現了無紙化,在報銷時無需普通發票,僅需要提供電子發票就可以了。
“電子發票是財貨流全流程管理的基礎和趨勢,但應同時考慮開票、收票雙方利益,盡快推行企業財務無紙化,打通電子發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李寧表示,如果這一步能夠做到,通過完善電子發票開具機制和系統建設,帶動整個財稅系統及時跟進,由此實現的重大創新,帶來的意義將遠遠不是節省幾噸發票紙,會帶來人力以及財務票據、報表的大量減少,而且有利于稅務核查的實時監控,這才是實行電子發票最大的意義。
打通消費端與財務報銷端、實現財務數據系統的電子化運行,就需要一個完備的電子發票管理系統。目前,市場上發票系統各自為政,各省市企業都在發展自己的電子發票系統。而一個好的電子發票系統平臺,從網絡層、系統層、數據層和應用層的設計都需要充分考慮系統的安全性,采用可靠的技術和服務。
對此,重慶大學法學院財稅金融方向教授陳晴建議,國家應當加快電子發票管理系統的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具備統一性、唯一性和權威性的電子發票管理系統。“這個系統電子發票管理系統應包括開票子系統和查詢子系統,電子發票僅在開票子系統生成,電子發票信息則儲存于電子發票管理系統,不應存放在任何第三方平臺。”陳晴呼吁,這個系統應當由國家稅務總局統一設計開發,分省進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