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征稅,不僅可能征死一批網店,也可能征走許多年輕人的希望,這是網店和社會都不能承受之重。
網店征稅的話題在暫停兩個半月之后再起波瀾。日前,有傳言稱,國家稅務總局、商務部等相關部委正研究調研實施電子商務征稅的具體措施,預計年內正式對網店開征5%的稅收。對整個電商界來說,這不啻為一枚重磅炸彈。
企業(yè)繳稅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根據我國稅法,凡是在我國境內發(fā)生的任何交易,都應該繳稅。雖然向網店征稅是大勢所趨,但電商的情況要復雜得多——怎么征,什么時候征,征了稅干什么,直到現在依然存在諸多爭議。
對網店征稅的傳言由來已久。2010年7月,《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實施,國內網店開始步入“實名制”時代。業(yè)界普遍猜測,這是對網店征稅的“前奏”。今年4月,發(fā)改委、財政部等13個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通知明確,“稅務總局會同財政部繼續(xù)加強電子商務企業(yè)的稅收管理制度研究”。稅務部門一直保持關注卻遲遲沒有出臺實質性政策,顯然是因為“茲事體大”。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今年發(fā)布的“網絡創(chuàng)業(yè)促進就業(yè)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網絡經濟年均增速30%,累計創(chuàng)造的直接和間接就業(yè)崗位超過1000萬。報告預計到2015年,以淘寶網為代表的部分網絡零售平臺將覆蓋5億消費者,交易額有望超過2萬億元,帶動直接及間接就業(yè)3000萬人。而淘寶網的數據顯示,目前94%的淘寶賣家月營業(yè)額在2萬元人民幣以下,其中一些發(fā)展較好的商家,在線下已經開始繳稅。對個人網店強行征稅獲得的收益并不大,但征稅成本卻很高,甚至可能形成稅收成本大于收益的倒掛現象。同時,還會打擊微型經濟的積極性。這些問題都不能不考慮。
正因為向網店征稅這條河的“水太深”,在對網店征稅之前,一些問題不能不考慮清楚。現在我們比以往有多得多的有利條件,可以做到“遇水搭橋”,避免因向網店征稅而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可以多一些調查研究,可以在拿不準的問題上多看看,慎重些,不著急下決定。
首先,對網店征稅要做到準確評估。雖然近幾年來不少網店已經有了較大發(fā)展,但是發(fā)展依然難言充分,尤其是數量龐大的中小網店,能不能承受住征稅的壓力?現在對這些“未成年人”征稅,會不會因為稅收高于利潤,而成為壓死一些網店的最后一根稻草?目前,開網店的一大部分是辛苦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尤其是在高校畢業(yè)生遭遇“最難就業(yè)季”的今年開始征稅,是否會同時征走這些年輕人的希望和未來?在決定征稅之前,不能不多角度考慮這些問題,多考慮征稅對這些創(chuàng)業(yè)者的利弊。畢竟,征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造福于包括他們在內的全體人民。
其次,對誰征、怎么征應當明確,這是目前引起爭議最大的問題。目前來看,大多網店是個人開的,并沒有在工商局登記,難以看做工商納稅的主體,而且網購平臺的銷售數據也難真實統(tǒng)計。這種情況下要按什么原則收稅?在對部分網店收稅的同時,是否也應加大對于中小賣家的扶植力度,暫緩對其收費?這個標準怎么確定?這些是網店征稅的關鍵性技術問題,都依賴于大量的實地調研數據的支撐。
同時,出臺新稅種應當慎重,一旦開征,應把征收新稅的目的、用途等向公眾說清楚。網店征稅理應立足于促進電子商務合理發(fā)展,而不是為了單純的稅收增加。坊間有分析認為稅務部門選擇此時對網店征稅,可能主要是由于國家近期不會再出臺大規(guī)模投資刺激政策,同時由于經濟下行壓力下財政收入吃緊,稅務部門有增稅的沖動。筆者希望這只是個別人的臆測,因為這實在算不上一個征稅的好理由。實事求是地說,就全球來看,我國目前也已躋身高稅負國家行列。稅務部門已經到了節(jié)制自己的征稅沖動來支持企業(yè)改革發(fā)展的時候了。恰恰是由于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當前更重要的應該是減稅,讓利于民,讓企業(yè)喘一口氣。
目前,上述種種問題都還存在不小爭議,相關部門需要更充分的時間進行調研。在沒有真正解決這些爭議之前,對網店還是“放水養(yǎng)魚”的好。因為從目前數據來看,多數網店也還處在初期創(chuàng)業(yè)階段,利潤并不算多,即使征稅,可能稅額也極少。暫緩征稅,不但對網店發(fā)展有利,對最終稅收的增加也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