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凸顯宏觀效應,未來改革趨勢明朗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目前,增值稅已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和征稅額最大的稅種。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8年3月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進一步減輕市場主體稅負。形成以下增值稅改革議案:
1.降低稅率
從2018年5月1日起,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筑、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預計全年可減稅2400億元。
2.統一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準
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并在一定期限內允許已登記為一般納稅人的企業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讓更多企業享受按較低征收率計稅的優惠。
3.一定期限內未抵扣完的稅款退還納稅人
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
根據中泰證券的定量測算,剔除增值稅下降引發應納稅所得額增加的影響,前三季度制造業有望降稅783億元,折合全年約1044億元,其中上游降稅約309.1億元,中游降稅約420.3億元,下游降稅約314.7億元,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際降稅最多,分別達到169.3億元、111.7億元。
若增值稅率后續下降至13%,有望推動制造業企業凈利潤總額彈升44.8%,其中上、中、下游分別彈升62.8%、44.9%、35.1%,有色冶煉、化學纖維、鐵路船舶三個行業利潤彈升幅度達到115.6%、74.0%、70.1%。
根據平安證券的分析,從交運行業來研究,當前航空供給側收緊信號明確,票價放開臨近,增值稅稅率降低1個百分點,利好航空公司業績的提升。經測算,增值稅稅率降低后,將分別增厚國航、南航、東航凈利潤7.1%、10.5%、8.5%。
增值稅主要是在物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增值部分進行征稅,過高的稅率不利于企業創新。這次增值稅減稅直接利好制造業企業,特別是高端制造與科技創新企業。增值稅稅率下降以及一次性退還未抵扣完的進行稅額,有助于降低制造業企業流轉環節稅負,提高企業利潤率和增加企業資本積累,為擴大生產規模和加大研發投入提供基礎。這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建設制造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從行業來看,增值稅稅率下調,建筑、采掘、公用事業、計算機、電氣設備等行業明顯受益。
這次政策調整主要針對重點扶持的行業,像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基礎電信服務業,還有農產品等貨物。按照十九大報告精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包括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等。工信部2018年的報告進一步指出,當前我國正全面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制造業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但與此同時我國制造業企業面臨成本高、利潤薄、稅負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建議降低第一大稅種——增值稅稅率,增強我國制造業企業實力,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三檔稅率并兩檔,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其中包括完善增值稅制度,按照三檔并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平,
這次的增值稅政策調整,后面兩點,即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以及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都得到明確體現,但目前尚未涉及增值稅稅率三檔并兩檔。
經過“營改增”改革和目前的調整,我國現行增值稅稅率剩下三檔,分別是16%、10%、6%。其中,銷售貨物、勞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等,稅率為16%;銷售交通運輸服務、郵政服務、基礎電信服務、建筑服務等稅率為10%,但不動產租賃服務、售不動產并未明確,筆者認為房地產業與建筑業看齊,稅率也應為10%;銷售服務、無形資產,稅率為6%。
其實,這次降低增值稅稅率,是近年來政府推行“減費降稅”工程的延續,旨在振興實體經濟,同時為未來將增值稅稅率簡并為兩檔做準備。我國的稅制調整基本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這有利于政府把握改革力度和改革進度,掌控全局。
另外,降稅的領域還可以拓展,比如房地產業、金融業稅收負擔依然偏高,存在一定的下調空間。但是,降稅決不能操之過急,惟有按照既定計劃步步推進,才是穩妥的。
降稅大手筆:遇其勢,逢其時
在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就正式提出了“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正稅清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研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目前,“營改增”已經順利完成,實施效果良好,又值特朗普減稅計劃引發國際稅收競爭,我國降低增值稅稅率可謂恰遇其勢,恰逢其時。
美國特朗普減稅計劃和近期的關稅貿易戰,影響和沖擊著世界經貿及全球經濟的格局,正在引起多國的強烈反應。聯合國貿發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報告》也預計,由于美國對外投資和吸引外資的存量之和占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存量近50%,若無其他主要國家采取競爭性減稅的抵消作用,美國稅制改革將對全球直接投資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與美國經濟高度關聯的中國,也必須密切關注國際稅收動向,適時出臺相關政策精準應對。
利用稅收政策刺激經濟發展,這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基本政策。特朗普減稅計劃旨在推動美國制造業復蘇,且已產生積極作用。我國與美國相比,雖然美國沒有開征增值稅,但確實行銷售稅制度,即在商品的最終零售階段征收一道銷售稅,各州的稅率不同,是否開征也有自主權。美國銷售稅的原理與作用類似于我國的增值稅。而美國征收銷售稅的州中其平均稅率僅為6.17%,即便是在稅率相同的情況下,銷售稅也比增值稅的稅負較輕。美國銷售稅為價外稅,由商家代收后轉交地方政府稅務部門,銷售稅只對最終零售階段征收,在相同稅率下其征稅金額與增值稅相同
銷售稅的計稅方法如下:
商品零售價格×銷售稅稅率
即當銷售稅為X時,商品的最終零售價格計算公式為:
零售價格=稅前價格×(1 X)
美國是OECD國家中唯一的至今沒有采用增值稅的國家,盡管從上世紀70年代起,數次討論過引入增值稅以便與歐洲國家接軌,但最終都被國會否決。此次特朗普稅改計劃則根本未將是否引入增值稅列入討論的范圍。在包括主要發達國家在內的大多數世界經濟體都采取了增值稅后,美國還要特立獨行地堅持實行銷售稅而與世界脫軌,不是沒有原因的。美國是一個科技企業最集中、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絕大多數新興科技類創新企業使用大量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提供的是中間產品,如果采用增值稅制度,則面臨著人工成本是否扣除增值稅的選擇問題,如果不允許抵扣人工成本中包含的增值稅可能會影響人才激勵機制和創新能力的發揮。
這次應對特朗普減稅計劃而調整增值稅政策,僅僅是我國降稅規劃中的一個子目標,其實企業所得稅也存在降稅空間。一方面,眾多的企業所得稅地區優惠和行業優惠(比如高新技術企業、邊疆地區等稅收優惠),很容易產生稅負不公從而扭曲資源配置,導致一些企業采取轉讓定價等手段轉移利潤、規避稅收。個人所得稅的稅負公平與征管效率,也是影響我國企業稅收負擔的一個重要問題。今年的兩會也將此問題提出來,個人所得稅降稅改革如箭在弦上。
中國降稅,與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相匹配,與國際環境相契合,可謂得其勢,逢其時。我們也希望此次的契機,創造一個經濟騰飛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