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稅改已進入后BEPS時代,國際稅收規則的巨大變化和稅收透明度的急劇增強對跨國公司的經營和稅務機關的管理都帶來極大挑戰。江蘇省國稅局在發布《2014-2015年度國際稅收遵從管理規劃》的基礎上,又發布了《2016-2018年度國際稅收遵從管理規劃》,結合國際稅收規則的新變化,建議跨國企業從13個方面防范稅收風險。
跨境稅收風險控制應納入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
BEPS報告提出,企業應將稅務治理和納稅遵從作為企業治理和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
國際權威機構多年的調查表明,跨境交易特別是關聯交易是跨國公司面臨的最主要稅收風險。
G20稅改大大提高了社會各界對跨國公司逃避稅的關注,降低跨境稅收風險不僅關乎企業經營風險和成本,而且關乎企業社會道德和形象。
建議
(1)將跨境交易稅收風險控制納入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董事會應制定稅務風險管理策略,統籌內部各層級、各部門共同做好風險防范;
(2)涉及集團內的關聯交易定價、跨境業務重組、離岸架構設計等重大事項,應經董事會審議集體討論決策;
(3)企業可以委托中介機構提供專業服務,但并不因此改變企業對涉稅行為法律責任和后果的承擔。
充分考慮中國特殊因素對利潤的貢獻
BEPS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地域特殊因素是可比性分析要素之一,跨國公司全球利潤分配應充分考慮地域特殊因素對利潤的貢獻。
建議
跨國公司應關注以下中國特殊因素:
(1)優良的公共基礎設施。中國經濟的重要特征是投資驅動,多年來,中國政府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巨大,尤其是沿海地區公共基礎設施的水準已不亞于歐美發達國家。稅收在本質上是對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付費,良好的公共產品有助于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跨國公司在集團利潤分配中應對此加以重視和考量;
(2)巨大型中國市場。中國人口眾多且中產階層快速崛起,擁有巨大的市場和消費群體,這一市場的龐大性和快速增長性具有全球獨有性和其他中小發展中國家不可比擬性。在中國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跨國公司應充分考慮并量化巨大型市場因素對集團利潤的貢獻;
(3)高附加值勞務。中國從事研發、軟件設計等高附加值勞務的技術人員成長迅速、人數龐大、種類齊全、性價比高,不少跨國公司的中國成員企業承擔了集團研發活動,但高附加值勞務人員的薪酬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低,由此帶來的成本節約需予以考量。稅務機關在轉讓定價調查、預約定價和雙邊磋商中將會充分考慮中國特殊因素對利潤的貢獻。江蘇省國稅局對以下兩個“一高一低”的情況將重點關注:一是跨國公司中國成員企業的銷售收入、資產、高附加值勞務人數占集團比例高,而利潤與稅收占集團比例低;二是集團來源于中國市場的銷售和利潤占比高,而留在中國成員企業的利潤和稅收占比低。
企業職能風險承擔與利潤分配應一致
BEPS報告強調,稅收要與經濟行為和價值創造相一致,經濟實質要與法律形式相一致,而企業經濟活動和價值創造的直接表現就是其履行的職能和承擔的風險。
從江蘇情況來看,多年以來跨國公司對在華子公司職能定位上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任意性,強調法律形式,忽視經濟實質,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
二是不真實性,盡管中國市場在集團價值創造中的重要性不斷加強,本土化的研發、營銷職能不斷增加,集團對此認識不足,強調總部研發、營銷的重要性和法律形式的重要性,忽視在華成員企業的經濟實質和價值創造的作用;
三是滯后性,對國際稅收規則和中國國際稅收立法的變動不敏感、缺乏深入研究,職能定位不根據變化情況調整,多年不變,嚴重滯后,釀成風險。
建議
(1)認真審視在華成員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實際履行的職能和承擔的風險,據實做出企業職能和風險的準確定位,不能主觀做出與實質不符的定位;
(2)動態審視在華子公司經營活動的變化,伴隨集團業務的發展或重組,在華子公司的職能風險可能已經發生變化,增加了研發或營銷職能,不能固守舊制,仍定位為“兩頭在外”的契約制造商,人為給予低成本加成回報,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企業定位和利潤歸屬;
(3)職能風險的調整應考慮相應補償,如在華子公司前期承擔了大量研發或營銷活動,在即將進入后續收益期時,集團將該職能剝離到其他關聯企業,則該職能調整應按獨立交易原則加以審視,考慮對前期職能承擔的補償。